忘言之境 (一)_第五章:无声之门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五章:无声之门 (第1/1页)

    门无扉,非无门;心无执,道自开。

    此局不问来处,不问去处,只问:「汝,还执声耶?」

    ---

    玉天玑行至崖尽之处,发现前方无路,後无退路,但见雾深如墙。

    其不似天雾,亦不似地烟,既淡如织纱,又凝如冰铁。

    立於其前,心中无惧,却也无解。

    此试名曰「无声之门」,却无门扉,无壁无柱,无匾无题,亦无看守。

    玉天玑驻足半晌,似有所思,伸袖笔出,轻拂雾前。

    笔无墨,雾无形,但那一拂之间,却似掀开一层空气中千年积尘——雾微漾,一道裂痕,若有若无。

    雾中传来微不可闻之声……听来非风亦非语,似是梦中童语。

    「言非声,声非意;忘其声者,始能听心。」

    玉天玑忽忆旧友夙真律昔日所言——忘言之境第五局,门无门,有无心者始能见之。

    他遂合目,立於雾前,动静不移。待一炷香时间流逝,这声音如同无形之手,轻触玉天玑心湖深处的弦,引发一丝「心之共鸣」。他闭目,不仅是聆听,更是以自身的纯粹「心静」去「回应」这天地间最原始的「心语」。他知,这并非单纯的提示,而是此试对其心境的直接应答,亦是寻求同频之引。

    当他心念与雾中之声彻底交融之际,一个与这份静默同源的身影,缓缓自雾中显现。

    忽然,那雾中人影步出而来,双目无光,脚步无声,乃是一僧。其名不扬,众徒称之为「盲武僧」。

    彼一现,四野风息。空气如静水,寸草不摇。

    玉天玑知,此僧便是此境七徒之末,唯一人未破者。非他不试,而是试者皆败。

    盲武僧手无刀剑,但其十指微张,如五剑藏鞘。

    玉天玑观其行止,不由心中起一记——「不语之剑」。

    昔年有传,忘言之境中有一剑僧,非用言决高下,乃以意象化形,心起即剑出。凡言者败,凡问者亡。唯能静观自身,不动如石者,方可承其一式。

    盲武僧缓步至前,对玉天玑一礼,起手如碑立,双掌若门阙,似邀战而非迫敌。

    玉天玑见之不语,剑发之不发,只脚步移三分,气随步转,一式「无声开局」。

    对方忽然突进,掌起如浪!这浪,非水非风,却是无数「意念」之力的汇聚,瞬间将玉天玑周遭的空间压缩,似要将他心中一切「言」与「动」的可能彻底压制。

    玉天玑却以一式「空」应之,剑气未出鞘,右袖轻轻一振,对方那GU无形的意念之力便如水波般被引导、分化,旋而反卷,直指盲武僧x前,却不带丝毫杀意,只是纯粹的「映照」其力。

    其间数十式过招,不闻兵声,但见落叶寸断。

    天地如静,唯有彼此心意流动交战。这是忘言之道最极致一试——

    「以心为剑,以气为语;无意即动,无声即破。」

    终於,玉天玑行前一步,剑鞘轻碰盲武僧之腕,虽不伤人,但心意已达。

    盲武僧止步,双掌一合,闭目而立,如碑如塚。

    当下两人站之无语,待过了一息之後,盲武僧方屈膝,行一「无声之礼」。

    这是忘言之境仅有的一式允通之礼,此礼非服非败,乃为默认「彼之心境已无可辩,已无可战。」

    玉天玑既通关,盲武僧自袖中取出一物——非卷非简,竟是一盏残灯。

    灯中无火,却灯芯未尽。僧拈风作火,微光如豆,点於其上。

    他将灯呈於玉天玑手中,并未言语,但一行微笑,意蕴如碑所示:

    「此灯即是寂谱之引,非字非语,唯光为信。」

    玉天玑接灯,微见那灯火中纹痕,一圈六重,似卦似章。

    忽然,雾中自开一径,如水现桥,如空化路。玉天玑转身,向前行去。

    盲武僧再未言语,也未回身,直至雾闭人散,天地无声。

    随着玉天玑持灯而行,将再进入未知境遇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