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纬60度的失眠:我配合_跨学科的火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跨学科的火花 (第1/1页)

    那次Fika之後的简短交流,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种子,在知宁的心里悄然发芽。她开始对Viktor所研究的那个神秘领域,产生了超越好奇的、真正的学术兴趣。她第一次意识到,数据分析和模型建构这些她在材料科学领域学到的工具,竟然可以应用在如此诗意而古老的研究对象上。

    机会,总在不经意间降临。

    知宁的专题研究指导教授Anders,是一个学术视野极其开阔的长者。在一次与知宁的定期会面中,知宁汇报了她在分析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老化数据时遇到的瓶颈。她建立的几个传统统计模型,都无法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中某些看似随机的、非线X的变化规律。

    Anders教授托着下巴,沉思了许久,忽然,他的眼睛一亮。

    “Li,”他说,“你知道ViktorS?derberg博士吗?他前不久在研讨会上的演讲,给了我一些启发。他在分析古代符文演变时用的一些序列模型和非线X算法,或许……能给你的数据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。”

    听到那个名字,知宁的心猛地一缩。

    “我的意思是,”Anders教授继续说,完全没注意到知宁神情的变化,“也许你可以去向他请教一下。不要局限在我们材料领域的思维框架里。Viktor是个天才,他在跨学科数据分析上,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。就说是我让你去的。”

    知宁的大脑一片混乱。去向Viktor请教?那个住在她走廊尽头、曾被她撞见过最狼狈一面的邻居?那个……才刚刚与她有过一次心照不宣和解的陌生人?

    理智告诉她,这是解决研究瓶颈最好的办法。但情感上,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抗拒和恐慌。这意味着她必须主动敲开他的门,将自己最不擅长、最感到挫败的部分,完全暴露在他面前。

    她几乎想立刻拒绝。但看着Anders教授那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,她却怎麽也说不出口。

    最终,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天人交战後,知宁还是抱着她的笔记型电脑和一叠印满了数据图表的A4纸,像一个即将上刑场的囚犯,走到了走廊尽头那扇熟悉的门前。

    她深x1一口气,举起手,却迟迟不敢敲下去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门,自己从里面被拉开了。

    Viktor正准备出门,手上还拿着一个待丢的垃圾袋。他看到门口抱着电脑、一脸视Si如归表情的知宁,明显愣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Uh…hi,”知宁的脸颊瞬间涨红,脑中预演了一百遍的开场白忘得一乾二净,“ProfessorAnders…he…hetoldmetofindyou.”呃……嗨。Anders教授……他……他让我来找你。

    Viktor的目光,从她紧张的脸,缓缓移到她怀里抱着的电脑和那一叠看起来就很棘手的数据上。他那双蓝sE的眼眸,似乎在瞬间就洞悉了一切。

    他没有立刻回答,只是侧过身,将门拉得更开了一些,做了一个「请进」的手势。

    “ein.”他用英文说,语气平静得听不出情绪。

    知宁僵y地迈开脚步,第一次踏进了这个她曾充满好奇、也曾带来巨大震撼的房间。

    房间里很整洁,甚至有些过於井井有条,带着一种学术研究者特有的、苦行僧般的气息。巨大的书架占满了整面墙,上面塞满了各种语言的书籍。书桌上放着两台大萤幕,上面显示着复杂的程式码和文本。空气中弥漫着旧书、咖啡和一种淡淡的松木香气。

    除了书,房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、属於个人生活的装饰。没有照片,没有纪念品。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孤独感,几乎是具象化的。

    Viktor将垃圾袋放在门边,然後指了指书桌旁的访客椅。

    “So,”他拉过自己的椅子,在知宁对面坐下,双手交叉放在桌上,目光专注地看着她,“What’stheproblem?”所以,有什麽问题?

    那一刻,他不再是那个颓废的邻居、那个在Fika上与她闲聊的陌生人,而是变回了演讲台上那个沉稳、自信、随时准备解决问题的Dr.ViktorS?derberg。

    他的专业气场,strangely,让知宁感到了一丝安心。她打开电脑,深x1一口气,开始用磕磕绊绊的英文,解释起她那些不听话的、高深莫测的老化数据。

    数据背後的语言

    Viktor是个极佳的倾听者。

    在李知宁讲述的过程中,他始终保持着专注,那双蓝sE的眼眸紧紧地盯着萤幕上那些混乱的曲线和散点图。他没有中途打断,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耐烦,只是偶尔会用指节轻敲桌面,似乎在跟随她的思路进行深度的思考。

    当知宁用她有限的词汇,终於将自己的困境和盘托出後,她紧张地停了下来,像个等待审判的学生。

    Viktor没有立刻给答案。他只是沉默了片刻,然後,用一种平静的、不带任何评判sE彩的语气问:

    「I?」可以吗?

    他指了指她的笔记型电脑。

    知宁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,点了点头,将电脑朝他的方向推了过去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个小时,成了李知宁留学至今,经历过的最震撼、也最烧脑的一场学术风暴。

    Viktor完全沉浸在了资料之中。他平日里那份疏离和疲惫,被一种纯粹的、近乎狂热的求知yu所取代。他的手指在触控板上飞快地移动,快得让人眼花撩乱。他没有直接动她的原始数据,而是先复制了一份,然後打开了一个她从未使用过的、介面极其简洁的程式设计软T。

    他开始写程式码。

    那是一种知宁完全陌生的语言,但她能感觉到,那是一种充满了逻辑与美感的语言。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,发出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,像冷静的雨点。一行行简洁而有效率的指令,在他的手下迅速生成。

    他一边C作,一边用极其简练的英文为她讲解。他讲的不是那些枯燥的理论,而是他的思考路径。

    「Yourdataisn’trandomnoise,」他说,眼睛依旧没有离开萤幕,「It’stellingastory,butyou’reusingthewronggrammartoreadit.」你的资料并非随机噪音。它在讲述一个故事,但你用了错误的语法去解读它。

    他将她在材料学中学到的线X思维,b喻为「主谓宾」结构。然後,他用他正在写的程式码,向她展示了一种全新的「语法」——那是一种能够理解「倒装」、「省略」和「隐喻」的复杂演算法,能够从看似无关的变数之间,找到隐藏的关联X。

    他甚至会用到一些知宁完全意想不到的b喻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